尊龙d88平台_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全国加盟咨询热线:

020-4641012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积极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发表时间:2025-11-13 19:24:25

  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动荡,我国最近出台了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实施了以政府投资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的政策。到2010年底,总投资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预计其中将有2万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申报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明显增加,根据国家整体布局,我国将加快审批例如铁路等基本建设项目,并将坚持对“三高”产业项目实施从严政策。

  2008年,环境保护部共批复项目环评文件153个,总投资4700多亿元。对投资达438亿元的11个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暂缓审批。配合了中央拉动内需的政策,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我国新建的重化工行业的发展,在技术层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对于老企业与中小企业,则必须转变其经济增长的方式。

  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根本在于推进体制与机制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碍。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环境优化增长的发展理念。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遵守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全过程。

  科学发展观,则从价值判断、社会公平、发展的可持续性、环境与人文价值等几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转变发展模式”,就是把以往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生态环境保护脱节甚至对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所以我们说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转变。

  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紧接着又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明确指出我国的生产活动要大力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水平。这些都是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注解。

  环境优化增长的目的,是把环境保护融合到经济发展之中,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这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应该说经济放缓,使中国环境保护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在经济放缓的形势下,充分利用环境因素,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方向升级。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把环境保护的要求直接落实在经济发展上,是环境与经济发展融合的结合点。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进行制度创新,是在经济放缓的形势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制度,其基本目的是贯彻保护环境这项基本国策,认真推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的环境管理方针,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后,环评工作发生了质的提升和飞跃。各级环保部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充分发挥了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破坏生态的作用。

  2007年,全国环评审批建设项目共27.79万个,在严格控制新污染的基础上,通过“以新带老”、“上大关小”等措施,使COD排放量削减了534.5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了1239.63万吨,为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落实“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的要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地方的环境保护部门还实施了区域限批与流域限批等政策,全面推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特别是有些地方还建立了综合决策机制经济与环境捆绑式实施机制,形成了经济与环境联动系统。如甘肃省白银市,在流域限批中,强化环保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观决策地位,建立了经济、环境、工商等有关部门协同机制,环保执法挺直腰杆,敢于动真碰硬,不但解决了流域限批中存在的问题,还切切实实逐步解决白银市多年遗留的环境问题,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腾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些工作不仅大大提升了环境保护在国家综合决策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而且为保障经济社会顺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为实现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个别地方存在着“先上车、后补票”的违法现象,有的环保部门甚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选址明显不合理的项目也予以审批。一些地区环保部门越权审批,帮助建设单位规避环保法规,损害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严肃性。

  环评执行率较低,环评质量亟待提高等因素,也制约了环境影响评价作用的充分发挥。一些省市调查发现,县以下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甚至不到50%;虽然《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后,环评的执行率有所提高,但有的环评单位评价人员素质不高,环评审查缺少专家参与,规范化管理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因而不能以客观事实和科学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其辞。

  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健全,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大缺陷。《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但是对具体参与方式和机制却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造成实际操作的困难,使得公众参与环评的作用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不足,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对于一个个独立的建设项目来说,战略环评是涉及规划与政策发展源头上的问题。我国一些经济政策的失误就在于缺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煤制油项目的失败即是一例。

  无论处理项目环评、规划环评还是战略环评存在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要处理好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及人力资源等严重掠夺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我们要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得以市场化的方式重估要素的价格,把要素的价格与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及税收政策结合起来,以市场化的方式对一些产品、企业、行业优胜劣汰。这才是目前宏观经济最需关注的要点。

  因此,目前中国经济放缓,应该是中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良好契机。如果不充分利用经济放缓的有利时机,推进环境优化增长,那么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将积重难返,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将难以持续,国家安全也难以保证。

  近几年新建的重化工项目,其技术指标与污染物排放指标基本上都与国际接轨,可以说实现了环境优化增长。

  环境污染的症结在于小企业。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常州市化工生产企业共240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75家。常州市化工企业中小型企业约占4/5,工艺技术水平落后,产品多以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素成本正常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制造”的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许多企业已步入,或即将步入艰难的转轨时期,如果仍遵循原有的发展思路,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而偏紧的环境政策则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放缓与偏紧的环境政策可以形成“倒逼”机制,使企业增强应变意识和能力,主动调整结构,带动产业升级。

  总体上说,坚持环境优化增长的理念、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形势,现在已越来越清晰地摆在了全社会面前。

推荐产品



回顶部